March 28, 2024

東平洲遊 2010

第一次聽說東平洲是在中學地理科。老師還説要到那兒考察海蝕地質特徵,可惜卻是到了石澳去。後來自己參加本地一日遊旅行團,但只是匆匆一瞥「更樓石」。之後跟朋友租船去,可惜天公不造美 – 下雨,故此也只是主要看「更樓石」。尚幸週日太極班熱心的仇師兄自告奮勇,搜集船期、潮汐資料並帶領我們一班學員及家屬到東平洲自由行。所謂皇天不負有心人,那日風平浪靜,温度適中,在微微薄霧的情況下,我們廿多人按自己的步幅及喜愛拍照程度,順利完成環島遊,差不多所有景點也能盡興。

由於我們安排了旅遊巴士接送,大部份成員很早便抵達馬料水公眾碼頭,在碼頭練習八段錦後便精神奕奕地上船出發。殊不料其中一個自行出發的家庭卻遲到了2分鐘,尚幸甚有義氣的林教練,一脚踏船一脚踏岸拖延了船家,才使他們得以順利上船。準備十足的仇師兄向每組親友派了一份資料單張,讓我們對東平洲的主要觀光點有初步了解。

東平洲是一個很平很不顯眼的小島(沒有山,好像給削了頭),因其平坦地形故取名「平洲」,為免與在大嶼山對面的坪洲產生混淆,因它位處香港東陲,所以正式命名為東平洲,更被劃為地質公園。而它附近水域被劃為海岸公園。雖然旅遊書上説東平洲形似新月,但饞嘴的應師傅卻說它像一粒腰果。各人精神抖擻,所以在船上談談笑、看看書,很快便渡過了一個半小時船程,踏上東平洲。

所謂民以食為先,第一站是到士多午膳,途中已經看到層理分明的沉積岩,成員已經興奮莫名地在拍照。沉積岩(sedimentary rock)是在海底一層一層的積壓重疊而成的,在積壓過程中會有些海洋動植物的化石在其中。按資料顯示,東平洲的沉積岩是由幼而輕的沉積物(粉砂岩、泥岩、沙岩)平靜地形成(即沒有大型地殼活動),因為其層理分明、每層物質、組織及結構也是十分相似的,看似一頁頁的書本,故名頁岩或「千層石」,因其貌似千層糕。同時亦有成員發現很多漂亮的貝殼,也有人大叫「啲蟻很大隻呀,快跳!」。                                     溜漣了一會後,卻已發現急性子的黃學員已經在吃著餐蛋麵和豆腐花,原來士多老板也袛是在假日才會回東平洲服務遊客,那裏的炒粉麵飯不單價錢相宜,味道也不錯,團員認為肥肥的魷魚鬚及滑滑的豆腐花特別好吃,紛嚷著回程時要來吃下午茶。其實那裏的老板是十分有情趣的人,因為他們會買不同圖案的碗碟來盛載食物,每隻碟的圖案顏色鮮艷,賞心悅目。水清的東平洲適合海膽生活,所以老板也‘養’了一盒讓好奇的食客親身感受海膽在手中行的感覺。

因為要遷就潮退的關係,所以我們是逆時針環島遊,由大塘灣出發。由於大塘灣有珊瑚群落(coral community)所以有些士多老板會用珊瑚做圍牆,也見到很大隻的海星,這個灣的沙十分幼細,飯後在沙灘漫步,頗是寫意。這個沙灘除了有漂亮的貝殼外,還有很多大少不一的珊瑚,真的是目不暇給,而且整個沙灘上也有很多的菠蘿樹,細心尋找,不難發現成熟程度不一的菠蘿掛在樹上。但最令筆者奇怪的就是沙灘上有一些仙人掌,而剛巧有兩朵仙人掌花正急不及待地綻放了,是黃色的,十分漂亮。

沙灘上也有沉積岩,跟最初見到那些的分別是這一群組像是斜插入沙內,碼頭那些卻是斜向海的。而且我們還發現在沉積岩中有一些水窪,其中一個水窪兒中有一群魚快速地游動,另一個水窪兒中有兩隻透明的蝦,真是眼力大測試。走著看著就發現了一些頹垣,想必是以前村民居住的地方,原來已經到了洲尾角。按資料顯示,這裏應該有一個貓公洞,資料顯示那裏很骯髒,只有男性才會扒進去,一瞬間已經見到劉教練從後面扒進去了而且在洞口中探頭而出,當我們在洞前面及下面的石上擾嚷著排位拍照的期間,劉太亦已探頭出來,和我們拍了一張全女班大合照。

由於眼見劉太扒進去而且説很容易及很清潔,我們蠢蠢欲動,最後我們挑戰高難度,由應師傅帶領Mandy及筆者扒上去,而且還要三個人一同探頭而拍一張「三人」合照。扒進及扒出時要四肢著地的,讓我們體會軍人的辛苦。其實在下面的「觀眾」好像比我們更興奮似的,不停舉機拍下我們的一舉一動,翹有大名星的感覺。

走完沙灘後的沉積岩又是另一形態,後來我們選擇行小徑,而不是攀行釣魚區上的沉積岩。突然聽到一些熟悉的聲音從山下傳上來,原來我們已經到了東平洲上的其中一個重要景點斬頸洲。先行的團員已經率先在下面參觀了。

斬頸洲原本是一組在海岸線上凸出的岩石,但由於石頭上有明顯的節理,所以海水很容易從岩石中間的兩端侵蝕,後來石頭失去了與海岸線相連的地方,而獨立了出來,人們便稱這組岩石做斬頸洲。  我們從小徑下去後拍的合照就是原來斬頸洲和東平洲相連的位置,好像置身在兩個懸崖的中間,驚嘆着大自然的威力。而這個地方亦是地質學上地貌海蝕柱(sea stack)的好例子。

斬頸洲出面是釣魚區,由於保護環境關係,只可以用一條魚絲及魚鈎垂釣。好奇的我們還試著隙進岩石上的節理中,最後只有年紀最小的小女孩能成功隙進去,嬉戲一輪後,又再出發往下一個景點龍落水,需要行半個小時,小徑上有一些竹樹及數種不同的黃菊花,當然小不了大蟻。

據資料顯示,龍落水是燧石(chert)岩層,長一百多米,從山上一直到大海,中間部份呈三角形隆起,便是龍脊。神話傳說是龍被降服於此,周邊碎石是龍鱗。而地質學的解釋是,燧石的抗蝕力更強,固能屹立海邊,而周邊的沉積岩抗蝕力低,故經海水日積月累的侵蝕後便消失了,餘下地面上的石片。

到了龍落水,眾人有些倦意及希望減輕重量,紛紛取出琳琅滿目的零食,計有生果,果仁,糖果,不同種類的麵包及餅乾。稍事休息後,我們便趕往最後兩個景點「難過水」及「更樓石」,應該剛好是潮退可以到「難過水」走走。一到那裏我們便急不及待趕往難過水那邊,先蹲下看看那眾多的水潭,因為其中每一個都有很多海膽,蠻可愛。再往難過水那邊走,那些水潭中卻是一些我們從沒有見過的帶殼生物,它們牢牢地依附在岩石上,有團員用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移動它們,其中一種殼上有很多節(讓筆者想起瀨尿蝦),而另一種的殼是較圓的,剛巧讓我們看到其中一隻在緩慢地移動。

據資料顯示,這些水潭叫潮水潭(rock  pool),深度及大小不一,是潮漲或浪潮拍岸時,部份的水留在凹陷處而形成的。  而「難過水」和「更樓石」中間一大片層層疊疊的岩塊,也有地質學名詞叫海蝕平台(wavecut platform),固名思意,也是由於不停地有海浪拍蝕所形成的。而「難過水」是指沿海岸線伸展垂直而下的峭壁,主要是因為下層有節理給海浪侵蝕,慢慢形成洞穴,最後洞穴上層的岩石便懸空了,最後因缺乏支撐而崩塌,海蝕崖會逐漸後退而其前面的海蝕平台便因其後退而增大。而在潮漲時,在難過水下的海蝕平台會給海水浸過而不能通過,因而得名。  我們當然趁此良機嘗試拍一些海浪拍岸及懸崖峭壁的相片留念,剛好安排潮退才可大開眼界。

據資料顯示,「更樓石」是兩座高7米的石柱,好像是保護東平洲的更樓,固此得名。其形成經過也是由於兩座石中間的節理(裂隙)受海浪侵蝕及風吹雨打,變得脆弱而最終崩塌,而「更樓石」兩邊的岩石較能抵抗侵蝕,故仍屹立不倒,而地質學的名稱是海蝕柱。

回程的亞媽灣上的石灘路,並不好走,所以只有小心翼翼地走,頭低低的沒有留意資料中介紹的另一珊瑚群落及海蝕冲槽。  太極班的團員胃口真好,回到碼頭便急不及待地又到士多想再吃豆腐花,亦在此碰到走在前面的團員,他們已經吃完了下午茶,雖然豆腐花已經售罄,但我們仍雀躍地叫餐蛋麵及飲料。待上船時各人才紛紛閉目養神。

東平洲的地質之旅最容易掌握的是沉積岩,而且地質學家可從沉積岩的層理推斷以前的天氣及地殼變動狀況。再者當然是沉積岩有很多節理,節理的位置及其周邊的岩石的抗蝕程度便決定了不同的侵蝕地貌。而東平洲的岩石應該是十分脆弱的,所以有大面積崩塌才會形成更樓石,難過水及斬頸洲的特殊地貌。而潮水潭中的生物十分多樣性,珊瑚群落也有不同的品種,如懂浮潛的人仕更可大飽眼福,所以東平洲的遊人絡繹不絕,因為人們樂此不彼!

 

參考資料 1. 明報專訊 – 地質公園系列︰東平洲。 2. 梁永健、 王家智、  黃文文等著(2005) 。 綠色香港 – 生態欣賞與認識。 香港: 花千樹。

海膽在手中行的感覺 ^ ^

仙人掌

貓公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