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9, 2024

從八段錦認識太極拳

文: 林震豪(本會教練)  於2009年

八段錦無疑對健康有莫大裨益;練習八段錦的同時,我們是否可以提昇練習的層次,將八段錦看成為練習內家拳術的入門功夫?

很多練習太極拳的學生均曾抱怨掌握不到上下相隨,以身體軀幹發力的要求;他們想到的只是不斷努力地將一招一式苦練下去,卻不知道化繁為簡、將內動變為習慣的練習方法。情形就好像練習聲學的人不去練習唱音階,便去挑戰唱一些困難的曲子,結果只有事倍功半。

首先以八段錦的第一式「雙手托天理三焦」為例。不少學生只知道雙手向上高舉,不知道是要拉扯下腹位置;知道拉扯下腹的又只懂用手臂的外力拉扯。其實如果我們提昇練習的層次,先將腹部上下擴展,從而帶動手臂上昇,再透過下背推動肩胛上昇並加上手臂的力量高舉;下腹的拉扯效果會更為顯著。不要少看這一個動作次序,太極動作中例如十字手、左右分腿的雙手上提動作,如果可以用上腹部及下背的肌肉,手臂上提的動作不但不再輕浮、給人只用上手臂帶引的感覺;反而動作上真的可以給予人用上身體中軸發力,即整力的感覺。

再以第二式「調理脾胃須單舉」及第三式「左右開弓似射鵰」為例。

第二式和第一式發動的道理類近,不過先拉展開的是斜腹的肌肉,從而將單手手臂上提。如果平日練習第二式的學生只以單手手臂發動來完成動作,當他們練習太極拳的白鶴亮翅、肘底腄時,可以練到的只是單憑肩或上臂移動手臂,身軀就好像沒有參與一樣。很多時學生覺得自己和教練的動作間總有分別,但說不出一個緣由;總覺得教練的動作好像用上整個身體──軀幹的肌肉有否參與,便是箇中關鍵。

第三式的左右手張開動作,更是練習太極拳的必修基本功。很多學生以為要用上強勁的上臂、肩及上背力量來左右拉扯,擴開上身便達到動作要求;殊不知這種用力方法只會將自己的上身練得死硬,肺活量不能提昇之餘,也養成繃緊前臂的不良習慣。其實,學生在練習第三式時要做到的,是用胸肌擴展來張開手臂;當呼氣放鬆手臂內收時,要以胸肌收縮來將手臂合攏。不要少看這種動作,太極拳很多雙手展開或收合的動作均須要用上胸肌帶動手臂,例如單鞭、開式抱球、雙封貫耳等等。

以上從第一、第二及第三式說明了怎樣用身體軀幹帶動手臂後,現在筆者再以第八式「怒目沖拳增氣力」來說明一下怎樣從八段錦中練習好上身的動作吧!不少學生以為他們只要用上手臂及腰的力量,擊出及收回拳頭便已經足夠;他們不知道怎樣用上肩胛來推拉手臂。高層次的動作要求,是透過一邊肩胛後拉,一邊肩胛推前而達到一個聚力、擴大胸腔的準備狀態後,再透過轉腰推拉肩胛,帶動手臂擊出拳頭,並將吸入的大量空氣迫出。

肩胛的運用在太極上可謂十分普遍,大凡向前推按或擠靠的動作都有用上。例如摟膝拗步,很多學生犯上的斷力毛病,便是轉胯後的動力不能送上手臂,因為肩胛沒有參與;如果將全身力量向前推比作一條河流的話,肩胛的僵硬便好像活生生地將河流從中閘斷一樣。反之,如果學生在轉胯時可以推動肩胛,再由肩胛推動手臂,整個上身至下身便串連在一起,後腿的推力就可以無間斷地送往前臂上。

餘下的四式動作,由於篇幅所限,在此容許筆者輕輕帶過練習的重點和它們與太極拳的關係:

第四式「五勞七傷往後瞧」和第五式「搖頭擺尾去心火」,訓練的是以胯或下背的轉動來轉動上身;學生練習太極時很多時候會只顧著用手臂來作橫向撥動而不肯用上胯轉動上身,結果便是上下身分作兩片,與上下相隨扯不著邊兒。

第六式「雙手攀足固腎腰」的練習可以鍛煉下背的肌肉的柔韌性,令學生容易在太極動作做到壓腰,尾闆中正的要求。第七式「背後七癲百病消」強固的是背肌力量,相信很多學生在練習後應該可以改善上身無力前傾的壞毛病。

以上總總只是本人將太極拳和八段錦相比較後的體會;八段錦對身體健康及精神素質的好處,相信不少同門已有佳作可供參考,在此別個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