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9, 2024

螳螂派十二字訣闡釋

 黎漢澤教練
1 引言

        螳螂派先賢按不同的技擊需要及對敵要求而發展出眾多理論以啟後學,十二字訣是其中一種具代表性的理論。本門對十二字訣均流傳不同版本,比方說有本門前輩以崩打代替刁打,至於哪一版本較為合適,則請讀者自行判斷。在這篇文章,筆者以原文為依歸。

 

2 十二字訣闡釋

        十二字是粘黏、貼靠、勾、摟、採、掛、刁進、刁打。當中有些相連使用,有些則單獨表現出來,而有數訣則可組合一起連環使出。

2.1      粘黏

        粘是一種較主動的技法,當敵方有攻勢向我發動,我即主動展開吾手以碰對方的前手。粘手為本門基本五種手法之一,本門也流傳一路連手對練名為「粘手直入」,並載於《止戈》第54期,讀者有興趣可查閱。而黏即是當吾手粘上對方前手後,順勢引導對方到一個擊不到我身的位置,或是透過黏手來知道對方運勁的軌跡或路向從而找到空位攻擊,這亦達至聽勁的目的。本門的「八短」論中的黏拿胸捶也是以黏法來引導對方來手繼而發動攻勢。如登山崩捶後以七星刁手黏住對方來手,使其拳不能擊中吾身。扭步黏肘、雙刁手穿梭均是例子。

2.2      貼靠

        在十二字訣中,「貼」連帶「靠」一起使用,這是突顯技法上先貼後靠的要求。在進入敵我的攻守範圍內,身法上需要先以「貼」來縮短敵我距離,對方即使欲退馬卸避,也被我方步步進迫,緊隨於身邊,我方從而施展貼身近打。在步法上除了進式登山和入環進法作為貼的表現,如一路摘要中踢腿開門式後蹤跳步登山劈捶也是突顯貼字訣追打的表現。靠則是近打其中一種方式。以入環疊肘為例:甲先以封手屯掌為引子,迫使乙的後手推擋,再以入環步貼近對手,當雙方距離十分近的時候,施展肘靠下挫其左肘。

2.3      勾、摟、採

        勾、摟、採這三個字訣的在技法上可連續配合使用,亦可個別使用。筆者先介紹單獨使用的例子:勾字訣在本門的使用方式多以螳螂刁手表現出來,其技法上運用刁手來抅開對方來手的作用,而本門八剛十二柔論中也載有「直統而勾手」,由此可知勾法在螳螂拳技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橫勾之技法在套路中經常出現,小虎雁中的翻身直統捶 便是施展此技法的一例。勾手並非只有橫刁手這個方式,也可使用下刁手來抅開對方的中路攻擊,刁手閉門腿便是一例。

        摟在螳螂拳技中有摟抱的意思,摟手的軌跡是由外而內,這與採手相似,但摟手伸展得較遠,它與勾手很多時會並用,互補其法不足之處,同時拉近擊點,如勾摟採打,就是透過使摟抱對方頭部使之與己所發出的直拳相碰,既可牢控對手使其不能動彈,又可使擊點作反向與己拳相撞來增加威力。除此之外,摟也帶有摔跌效果,同樣透過摟抱,但這次是配合步法及更大幅度的轉腰令對手人仰馬翻。在深化摟這技法上,圈捶可配合單鞭式可使出連環摟抱來達到纏打的效果。

       採的軌跡是己手由外至內封壓對手,有以橫破直的作用,而採手亦有順敵之力向後拖,使對方難以回手。採打一法在組手——勾摟採打中較為明顯,而措捶其實也是採手的另一表現形態,當中帶有擒拿的手法。

        以上是勾、摟、採各自的用法,說到其組合應用便要介紹勾摟採打一法,在勾、摟、採的配合下,能快速使對方在我方的掌控內,同時能對敵上門連環進攻,操作上不需太複雜的技巧,是優良且直接的技擊手法。

2.4     

        掛手於本門技法上有兩種表現形態,一種是掛打,以掛手來架高敵方來手,打開對手防線,為自己開闢反擊門路,而本門有一路連手對練名為「內外掛手」。另一種形態是崩捶,以前臂翻動由上而下打出,從上方擊打對手頭部,帶有泰山壓頂之勢。

2.5      刁進、刁打

        螳螂刁手乃粘黏合併使用的其中一種表現,手法上務求快速拖拉對方手臂而非鎖扣對手,再鬆脫對方以作其他變化。本門的對敵策略貴乎手法密集,速戰速決,雖有待打的概念,但整體來說是以攻代守。在刁之即進、刁之即打的概念上,既然透過刁手已消解對方攻勢,隨即進步反擊,故刁進必輔以刁打,毋容遲疑。例如雙刁手屯掌便明確突顯此技擊模式:吾雙刁手抵擋對方攻勢後,便立刻以入環步進入對手中路,施以雙屯掌擊打之。另一例子表現出刁進及刁打的概念是刁手穿梭式,透過以刁手拖拉對方,接著以穿梭連環搶攻敵上門,使敵應接不暇 。刁進須伴隨刁打,但刁打卻能單獨使出。如「躲剛」中的刁手崩捶便是一例:既然吾已在對方防線之內,便無需進步,遇到敵手推擋,刁之即打,連環搶攻,不容敵方反擊。

 

3 總結

        十二字訣是螳螂派眾多理論之一,在套路裏的動作亦不只是由十二字訣的內容所組成。拳論的意義在於供習者認清家派內容而作為導引,只要依法練習,在技術上就能發揮出家派的技擊特性。故有興趣的習者不妨多追求及鑽研拳論,認清家派的特性,愈「辨」愈明,對實踐與承傳拳技上均有所裨益。而過去《止戈》也曾連載過螳螂拳的其他理論如八剛十二柔論 (80-85期),七長八短論(95期),連手對練(52-55期),五手中磨盤三手變化(46-48期)等。如有機會,筆者再為大家介紹其他拳論。

節錄自
黎漢澤:〈螳螂派十二字訣闡釋〉(上),《止戈》,第109期(2020年8月),頁12-23。
黎漢澤:〈螳螂派十二字訣闡釋〉(下),《止戈》,第110期(2020年12月),頁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