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武基本十套的由來

  吾國國民,曾被稱為「東亞病夫」,吾國更被稱為「病夫之國」,乃晚清政權,封建愚民政策下的結果,國民積弱,重文輕武,渺視體育,「東亞大病夫」為世界所共其恥之甚也。吾中華靜海霍元甲先生,大聲喊於上海,喚醒國民之恥,先後挫敗列強力士,一洗「東亞病夫」之辱。並於上海創立精武體操會於閘北王家宅,教授中華獨特的運動─武術,以助國民強健體魄,脫離病夫之軀,洗脫國家之恥辱。   昔霍先生英年早逝,其所創辦之精武體操會及其救國之精神,有幸得其門生陳公哲、姚蟾伯、王維藩等繼續推行,且在原精武體操會之基礎之,組織成立了精武體育會推行全國及東南亞各埠。會眾達數十萬人之巨,真一時無兩。   精武從先賢領導下,積極推行體育,而體育則以吾國之武術為根本。故此,大量禮聘當時名噪一時之武術大師到精武會共同發揚及推廣中華武術,如少林趙連和、山東螳螂羅光玉、羅漢門孫玉峰、鷹爪翻子門之陳子正……等。並且重整武術制度之初、中、高等級別,釐定學員之能力,更對初級科目有規定,以正始基。初級科目共十種,後人對這十種武術套路,名為「精武基礎十套」,各精武學員更必須熟練這十套,方可進階習其他科目,故這十套正是精武體育會之象徵。   這十套便是潭腿、工力拳、接潭腿、八卦刀、大戰拳、群羊棍、節拳、五虎槍、套拳及單刀串槍,也是精武先賢對中國的技擊全面整理,將南北武技收錄於精武會內,使精武變了技擊之大會堂,或博物院也,而各會眾對南北武技並蓄兼收,共同推動國粹,對初習者在修練之初,必須審搷,以助其築基,確立基礎。經先賢們仔細研究後,決定十套為精武會初級學員必須修練。因十套內容皆能引導習者進入武術門徑及掌握武術之基本,如潭腿為基礎,工力拳大戰則能增力;節拳能長氣;接潭腿使手足增抗擊力;套拳則能有助爪打擒拿之法,而五虎槍則為槍中實戰法門之完善者;八卦刀乃刀法之總薈,身法飄忽,步走八卦,是體會人刀合一之佳品也;群羊棍則變化莫測,棍路長短縱橫,為北棍中之不可多得者;單刀串槍則助身步法多變,敏捷之至妙技也。 節錄自〈精武基本十套的由來〉,《止戈》,第92期(2014年春),頁5。

Read more

精武體育會的歷史

  精武體育會,乃由霍元甲先生在一九零九年於上海創辦。霍先生武技出眾,拳技威振海外,振興中華,並且以拳藝技服海外武術家,一洗東亞病夫之國恥,令中華武術,大放異彩,耀我中華。         精武體育會為洗「東亞病夫」之恥,積極推廣國民體育,因無體育不足以強身,無體育不足以強民,故強民為強國之本。為適應環境,趕上時代,精武主將體育領先。意即體魄之不健全,不足以言智育,智育之不健全,不足以言德育。軀殼者實為載智,載德之工具也,所以,精武先賢有「體育萬能」之警句,以為精武標語。   精武提倡體育,對傳統中國獨有的體育──武術的推動更不為餘力,同時禮聘南北名師,交流教授,破除門戶之見,而精武學員所習之拳術也甚為廣泛。精武先賢更將中華武術來分三流域──黃河派、長江派、珠江派,確定拳術體系。   少林拳術以流行於河北滄洲一帶的少林拳種所組成,此派武術包括迷蹤門、八極門、羅漢門、燕青門、潭腿門、二郎門、行者等各門武術。而精武少林拳則包羅三大派域內屬少林派之拳種,因此精武少林拳之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南北武技,如鷹爪翻子、山東螳螂、洪家、劉家等及上述之少林武術亦同被採納。   精武經歷數十年的發展,世界各地如歐、亞、美等三大州也遍佈精武的旗幟。在保守的估計,全世界有超過五十多間的精武會,精武少林拳也隨著會務發展,流傳於世界各地。同時,現今精武拳術世界賽也已推行數界,每兩年會在世界不同的城市舉行,精武少林拳也因此而大步踏向世界各地,更使中華國粹得以宏揚海外,發揚光大。 節錄自〈精武體育會的歷史〉,《止戈》,第92期(2014年春),頁4。

Read more

精武十套之拳拆——套拳簡介

        套拳乃精武體育會基本十套中的對練套路之一,它和「接潭腿」,「單刀串搶」採用一致的訓練方法,乃是透過對練訓練,認識傳統武術技法的攻防變化。然而「套拳」與「接潭腿」有著明顯分別,儘管兩者都是徒手對練,但接潭腿乃依據潭腿十二路的技法來解釋及說明潭腿的應用模式,故此是針對十二路的技法來進行訓練。套拳不同之處,在於沒有接潭腿的對稱及反覆鍛煉。在套拳七路的對練中,著重顯示踢打摔拿的技法變化,就算在重覆演練的情況下都能顯示出不同的應變技巧,故此,套拳一經開展,能使習者有互相切磋武技,拳來拳往的感覺。         套拳對練的技擊技術十分豐富,招法技術涵蓋了基本少林拳法,如潭腿、工力拳、大戰拳等的技擊法門。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期間,上海精武總會之先賢為了完善套拳對學員的訓練作用,糅合了當時精武四大教練的見解,將四大教練的技法專長融於套拳當中,除原先少林趙連和先生的拳、掌及腿擊等技術外,並加進了鷹爪翻子門陳子正先生的靠肘鐵翻杆、貼靠擒拿等,螳螂門羅光玉先生的翻車滾劈、超山挾海等摔身近打輪臂長攻,及太極門吳鑑泉先生的履按柔化等陰陽化勁之法,大大完善了套拳的技術。         套拳流傳至今已近百載,是精武基本十套中較為複雜的一套拳法,同時,也是各地不同精武會演練中出現較多分岐的拳法。但大致上各地套拳內容並無分別,往往只是在分段上或段落次序上出現差異,整體而言,並不對學習構成障礙。         總括來說,「套拳」在精武傳統基礎十套中是一路相當重要的訓練教材。對初學者來說,能幫助他們領略實戰應用的感覺。除手、眼、身、步各法的互相協調外,且能對實戰中的摔、拿二法取得一定的認知。若能熟練「套拳」,自能提升實戰技術和體會套路動作中的攻防效果。

Read more

淺談精武十套之潭腿

        潭腿為精武體育會基礎十套之一,全套拳法共有十二路,拳路講究左右對稱,並以偏身對敵,減少對敵面積以利於防守。潭腿既為基礎套路之一,多練習自然對習者體能及步法、手法掌握方面,有所裨益。但是,潭腿並非只作練習之用,其實用性亦不容忽視。         潭腿雖以「腿」為名,卻屬於北方手法拳種,並非如想像之中以華麗多變之腿法攻敵。在十二路之中,除了第八路的撐腳及第十路的箭彈以外,踢腳高度均不過腰部;且不會無故以腳攻敵,而是先以手法牽引對方,再以踢腳攻敵。如此一來可以攻敵無備,出奇制勝;二來亦可利用雙方雙臂糾纏之力輔助平衡,以增踢腳之力,做到「手是兩扇門,全憑腳踢人」。         潭腿既以手法為主,上肢方面變化自然較多,肩、肘、臂、拳均會利用;而在同一手法之上,亦會因雙方距離及狀態而有不同用法。以擂拳為例,其軌跡是由上而下成一垂直面。         擂拳的目的可以分為壓制(以己方前臂阻截對方雙臂)及打擊(以拳面攻敵)。

Read more

硬捶

        「硬捶」乃中央精武體育會「童子團」或「婦女團」必修之基本拳套,故又名「精武童子拳」。此拳套是由陳鐵先生聯同精武眾位教練所編制而成。         「硬捶」一拳,共分六路,但手法上並不把掌、指、勾等法門包括在內,而步法則只是以馬、弓、撲三種步法為主,而縱跳、騰挪等身法也沒有包括在內。故此,拳路動作簡潔易練,五歲至八十歲的人仕,都可按步就班的一拳一步,由簡單連貫的動作開始,至到複雜緊密的式子,都能使習者體會到靜中求動,而運至由靜轉入剛強之法。         「硬捶」之命名,乃取「實」字之意,實除了解作硬之意外,在這裡乃取習武者有務實之念,技法裡則取虛實中之實法。如整路拳法裡,只是以馬、弓、撲三種步法為主,也是精武少林拳的基礎步法,而騎馬步乃是少林步法之首,「弓箭步」與「下撲步」作為拳路的變動。因而產生出實戰的攻守、進、退、開、合等明確的「實式」,至於在推進所用的「虛式」,如丁步、虛步、偷步、七星、插步等,皆由「實」而「虛」,後由「虛」而「實」,再而千變萬化,實屬成人之良技。若兒童一開始便須了解這些千變萬化,他們不一定能夠明白和接受的。故「硬捶」的主體是以務實簡潔而剛勇的動作招式為主,來誘導兒童們在練習武術時產生興趣。         「硬捶」的拳套動作須是簡易,言而整路拳法中的拳法中的拳與步的配合,實包含了一些較深層的拳理,吞、吐、剛、柔、雙、單、長、短等武術基礎。而拳路鋪排能使年輕的兒童們在簡易的動作中進步於無形,而年紀稍長的成人則可循序漸進地解釋「武學」技擊之導。這樣,隨了兒童們可以培養習武之興趣,也可以使他們的家長共同學習,在出一拳,出一步的習武過程裡,過可以達到親子互動的作用。並且能使習武在進一步研究「中華武術」得到良好的基礎。

Read more

少林拳之認知(二)

        前文提到,「少林」因集各家於一身,不斷發展,成為遠近馳名的一大派系,並因集思廣益,取長補短,研究改進,所以內容豐富,博大精深。但過往及現代有許多習武者,多不明此理,更把自己等同於所習家派,只推崇自家之功夫最強,不明人家功夫之妙用,還加以胡亂批評,見人家演練同自己家派之功夫動作有分別者,不探討研究,不明法理,便說人家是錯,更有無知者自以為所從的是那位名師,又話是什麼嫡系真傳,必定是正統、正宗、正確,又怎會有錯呢?         名師也有虛有其名,嫡傳亦有未得「真傳」,正所謂「一人得道,他的家人甚至所屬家禽雞犬就會成仙嗎?」有心傳無心人,有心學而力不……等,種種因素,「正宗」、「嫡傳」未必正確!觀習武耍拳的人多、追名攀輩的人亦不少,只標榜自家功夫了得的更是習武者之通病,而真正探求明法理得藝者就真的不多了!習武者應求明理,才能分辨真偽,先瞭解認識,知己知彼,才能有資格提供意見,要豁達包容,不要坐井觀天,方能遠大!這不單是習武者,更是習任何一門學術者應有的態度。   不謀而合的「少林」與有謀而合的「精武」:       「少林」武術來自民間不同家派之傳人遁入空門(亦有假託少林為名者),及後互相傳授,為求精進,更會與外界交流,續漸成為民間武學的「集散中心」,研習各家武學的一大「學會」,及以武著名於世,使武術界各門功夫均以「少林」二字作為名牌效應來標榜武術正統。因而「少林」內容包含有很多門功夫,例如:太祖門、羅漢門、迷蹤門、八極門、二郎門、孫臏門、甚至鷹爪翻子門……等,在嶺南方面,著名的五大名家洪、劉、蔡、李、莫都均以出自「少林」為名,當然還有很多不能盡錄。由此可見,「少林」之形成,並不是刻意成會立派,而是不謀而合,自然發展,種下業因,成為遠近馳名,影響中國南北武術界之一大會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