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19, 2024

如何養生保健

傳統養生文化

源自中醫學、儒家、道家及佛(釋)法,但它們雖以不同方法解釋及表達,但也是著重修心的哲學如下:

而傳統智慧十分強調性(性格)命(身體)雙修的,即修心同時修身而十分強調行住坐卧皆養生,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引申現代包括在情意、飲食、運動、環境、生活等各方面。

主張 日常生活 出處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黃帝內經
存心養性 知、定、靜、安、慮、得 大學
明心見性 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
修心煉性虛懷若谷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老子

養生運動/導引術源流

  • 現在叫健身氣功,古時叫導引術
    • 即以肢體運動為主,配合呼吸吐納的養生方式。
    • “導氣令和、引體令柔” → 活利關節、韌帶、肌肉的肢體運動。疏通調暢體內氣血和調順呼吸之氣。
  • 遠古時代,江河泛濫,濕氣彌漫,人們患對關節不利的「重腿」之症,「乃制為舞」「以利導之」
    舞→模仿飛禽走獸的動作、神態有關,《呂氏春秋、古樂篇》
  • 《庄子》「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伸),為壽而己矣」
  • 馬王堆出土的漢朝44幅帛書《導引圖》「龍登」、「鷄背」、「猴、貓、犬、鶴、燕、虎豹扑食」

身心溝通的重要

養生運動的目的

中醫理論中有扶陽養生之說[武國忠(2010)],總括來說:

  1. 減少慾望(以減少腎的消耗),即減少飲食,清除貪欲,改變不良性格,糾正錯誤認知,調節情緒,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知足常樂
  2. 有固陽三寶:附子、磺黃(現在不用了)、艾灸(例如灸關元穴)
  3. 喜則生陽(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即心情舒暢,則臟腑,經絡功能協調,氣血通暢,正氣旺盛,邪氣難以侵犯人體。
  4. 善則生陽
    一是語善;即多說正面,積極,激勵的說話
    二是視善;即看社會好的一面及遊山玩水
    三是行善
  5. 動則生陽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動搖則骨氣消,氣血流通,百病無一得生

是故養生功/導引術主要是生陽氣,即令精神及思想暢旺。

 傳統養生功主要目的

1) 調身. 包括:

  • 排毒(濁氣、濁水和宿便)
  • 刺激經絡及穴位
  • 鍛鍊臟腑
  • 令筋達致鬆、柔、長
  • 肌肉有彈性及勁力
  • 增加平衡力,身體協調
  • 可刺激中樞神經,分泌賀爾蒙,達致陰陽平衡,自我修復

2) 調呼吸/調息

3) 調心

故傳統養生功大致可分為動功及靜功兩種,因養身在動,養心在靜,一般先做動功(排毒),再做靜功(納養) 。

靜功可分椿功(如站椿)及打坐等等;動功則五花八門,以下只分析大眾較為熟悉的數種功法以供參考:

 
功法 按摩拍打功(十巧手/內八段錦) 八段錦 玄功廿訣 五禽戲 易筋經
適合人士 – 任何人士(5-80歲)

– 大病初愈也可

– 作為其他功法之熱身/收式

-平時少做運動的文職人員

-長者

需要納氧人士 喜歡模仿動物形態及意念 身體狀況可以
場地 坐著進行 – 兩個階磚

– 也有坐式

中間 – 較大

– 也可有坐式簡單版,只做手部動作

四個階磚
主要鍛鍊 刺激經絡、穴位(由外而保養臟腑) 伸拉經絡及臟腑 手腳協調,納氧,伸拉經絡 較大運動量,肌肉力量,平衡力, 拉筋,四肢協調
程度 初階 中階

 

參考書藉:

武國忠(2010)《養生就是養陽氣》南京:江蘇文藝

南懷瑾(2002) 《原本大學堂微言》

南懷瑾(2013) 《金剛經說甚麼》台北:老古文化

南懷瑾(2013) 《老子他說》續集,北京:東方

紫圖(2007) 《黃帝內經 – 中國3000年的醫學養生寶典》台北: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