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19, 2024

與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合辦「自衛術」工作坊

此工作坊由應芬芳及莫玉驎師傅示範教授,葉渭汶教練講述。 葉教練首先問大家為何要參加自衛術,學員積極發表意見,說保護自己,避開危險等等。葉教練順勢問什麼是危險的地方,學員發表完意見之後,葉教練旋即講自衞術兩大重點,即「走為上着」及「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甚麼是四面八方打

黎漢澤教練 前言 山東螳螂(下稱本門)拳術的理論繁多。除了十八家法、八剛十二柔論、七長八短等技法外,本門前輩透過實戰經驗,以翻車與螳螂之法發展出來的十種攻防戰術,並套用在技擊之中,稱為「四面八方打」。這十種戰術分別為:太極打、八卦打、挾山超海打、步步為營打、衝圍打、環攻打、順返打、倒退打、流水打、迴風打(黃漢勛,1955)。   闡釋 1  太極打 此法並非使用太極套路來制敵,而是透過螳螂技法與敵一觸即打,打上取下,翻身勦步(即是提步)(范旭東,1940),在全身周圍皆設防線,先招架敵方攻勢,使敵手不能強攻,也不能乘隙而入。故此,習者須要先熟習運勁上陰陽、虛實的變化,同時引用兩儀打的概念,避正打斜,使對手攻擊均落空於己身四周,使對方無從入手。相反,當我反擊之時,便要在技法上招之即打,使對手一旦與我相碰,即受制於我。例如本門套路梅花拳中的「右跨虎右截捶」到「雙封手右統捶」,便是先穩守防線再反攻的戰術。   2  八卦打 運用此打法乃取八卦中多方環繞敵人的特色,這有兩方面解釋。第一方面解釋:假設在乾方起手,則須配合坎、艮、震、巽、離、兌、坤方位以對應運拳(范旭東,1940)。簡單來說,是步戰八方,配合進、退、閃、躍、換五種步法(香港大學中國武術舊生會,2005),從四面八方攻擊對手,互相更調方位,使敵方無所適從,不知我會從哪一個方位發動攻勢,務求使對手猶如置身十面埋伏的境地(范旭東,1940),故自己則須靈活變換方位,隨機應變,如稍有遲疑則容易被敵所乘。例如套路四路奔打中式子,由「開門式左軋腿」到「左旋轉左上刁」,再到「右登山右上劈」,運用挪步走到對手後方擊之,假如對手是能夠靈活變換方位之時,我也能運用同一組式子對應,對手避開我的左軋腿再挪步繞行擊我後方,我則挪步與敵人相對,不讓自己失勢。 而第二方面,則是在手法上在對手身上尋找八個方位的撃點,分別是上、下、左、右,及此四方各自之間的夾角。習者能以不同角度攻擊對手,時而使直統捶及圈捶進攻對手上路,時而以殺腰與黑虎偷心擊打敵人中路,時而運用騎馬軋膝或雙封手軋腳直取對方下路,使對手無所適從。   3  挾山超海打 這種戰術理念要求習者透過打而即走來達到捨此取彼之意(范旭東,1940),挾山超海原出《孟子·梁惠王上》,原意比喻不可能之事,但在本門理論中,挾山者,言其重著而有力;超海者,言其捶舉而遠也(范旭東,1940)。意思即是對敵時,不論單打獨鬥或以寡御眾,自己的步法皆遠進遠退,所以此打法也可稱為「隔山超海打」。進使蹤跳出身,退則竄跳回身,也能以搶背收快進快退,收窄防線之效,於敵人一方對拆數招後,不待敵人適應我的節奏,忽然遠蹤至另一面攻之,使敵難以預測,以長途左右奔襲,待敵人未及應對之時予以重擊。   4  步步為營打 此打法又稱為逐步為營打(范旭東,1940;黃漢勛,1955),其戰術風格為步步是打,節節有拳,安定門戶,隨打隨步(范旭東,1940;黃漢勛,1955),言則與挾山超海打的躍進式的戰術相反,小心翼翼逐步前進,先使自己的防守處於上風,再逐步進攻,手法須緊密細緻,去勢既不貪也不讓。   5  衝圍打 顧名思義即衝出重圍。當自己被人團團圍攻,單單使用上述三種打法均不足應付:太極打恐怕應接不暇,亦不能維持太久;多人緊密圍攻則挾山超海打無用武之地;步步為營打因過多對手致使不能即時見效,久而久之則容易被人所乘(范旭東,1940)。而使用衝圍打即可應對此情況,先使用聲東擊西之法,虛從實打,承其空隙,攻其不備,衝出重圍。發動攻勢之前,先審視群眾中找出最強及最弱者,佯攻最強方,實質向最弱方進攻,從而突破重圍,配合太極打及八卦打可穩守自己的防線,當敵眾之間出現空隙,即可以超海之勢蹤出,從而突破重圍。 …

文人雅士的武器——「扇」

劉國雄教練 中國古代的武器包羅萬有,不管你想到的還是想不到的幾乎都有。除了部份大眾公認的武器 (十八般兵器),很多都取材自日常生活。這些各式各樣的兵器雖然外形各異,但當中不少卻是與人們平常生活息息相關。可見古人在面對緊急情況時,不管身邊有甚麼物件,都可以作為防身保命的武器。只因這些東西多是生活必需的工具,故此便出現了那些看似沒有威脅性,但實際上卻有一定殺傷力的兵器。 本文便向各位讀者介紹一件這樣類型的兵器——「扇」。扇,在古代或現代皆是一種作為散熱納涼的工具。不論男女老幼,差不多每個人都有,尤其是文人雅士,總有一把在身旁。故輕搖折扇之舉多給人溫文儒雅、翩翩公子的感覺,書卷氣增加不少。扇子的形狀類型有很多,這裏介紹的扇子既不是《西遊記》中鐵扇公主的芭蕉扇,也不是《三國誌》中諸葛亮的白羽扇。 文人並不只是學文,有些也會習武,故亦有使用兵器的需要。劍是文人常佩帶的兵器,但劍始終體積比較大,携帶有些不便。故此,文人便想到把隨身攜帶的摺扇變成武器,使用起來既飄逸又灑脫,最重要的是可以殺敵。成為武器之後,扇子的材料便不能只是竹和紙。為了增加殺傷力,人們便把扇骨改用鐵或鋼等金屬所製(近年更有用鈦合金),扇面則用布帛或絲綢,這便有了「鐵扇」的出現。雖然外觀與一般折扇無異,但其重量及殺傷力增加了,在對敵時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故被人們歸類為「奇門兵器」。 除了扇骨改用金屬製造外,有些扇子也會把扇骨尖端的形狀改變為更有威力的梭型,猶如一把刀子,當掃過或刺向敵人時會造成較嚴重的傷害。布帛造的扇面會比較耐用,有些鐵扇更會增加扇骨的數目,把扇面密度加強,在扇子完全展開時有密不透風的特點。這可以作為防守防護,擋住敵人一定程度的攻擊。 鐵扇的用法如短棍,可擊可打:開扇,則可擾敵;合扇,則如匕首點刺。再者,扇子始終是短兵器,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故扇子大多不會與敵人的兵器正面硬碰,而是會運用刺、砍、挑、壓、拌,點、崩、劈、掛、掃等技法。從這裏可以看到扇作為武器,可攻可守,應用相當廣泛,亦有很好的隱藏性。因此,不少門派都有使用扇子的套路給學員練習:如太極螳螂的「奪命扇」、蔡李佛的「碎手扇」、「金龍扇」、「飛龍扇」……除了傳統門派外,近年中國內地亦把扇子的演練編入太極拳的體系內,在太極拳的基礎上融合扇子的特點,令扇子在技擊以外,也成為了大眾健身運動的一種工具。   參考資料 明明(2016):〈這是一件變化多端的武器〉,「每日頭條」網站:https://kknews.cc/culture/mm49rr9.html。 節錄自 劉國雄:〈文人雅士的武器——「扇」〉,《止戈》,第114期(2022年9月),頁10-13。

以詠春拳為主題的電影

前言 在電影世界的分類中,動作片泛指以快節奏動作製造趣味的電影,在1905年電影傳入中國後,於1928年攝製岀第一部武俠電影[1],其後更發展出把武術融入動作中而成為現在的「功夫片」。這除了擴充電影世界的維度,也使武術邁向了新的領域,更為世人所認識。而電影故事的橋段多樣化,既有真人真事,又有改編的,還有虛構的,其中有些更因受大眾歡迎拍攝多套而形成系列。筆者今次想和大家介紹一些以詠春拳為主題的電影,從而帶出一些詠春拳的真實資料及人物。故本篇不是影評,亦不會評論電影與現實的差異,純粹希望讀者在看電影時有多些基礎認知,從而增加學習的趣味。   1  詠春拳起源——嚴詠春 相關電影: 《詠春》 (1994年作品,楊紫瓊、甄子丹主演) 《功夫詠春》 (2010年作品,白靜、余少群、惠英紅主演) 這是一套講述詠春拳起源故事,故事背景以創始人嚴詠春師祖開始。相傳祖師嚴詠春原藉廣東福建,其父嚴二公於九連山下經營豆腐買賣。而詠春則自小跟隨五枚大師習技。及後更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拳術之道,並得其師父五枚大師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詠春師祖並要求五枚大師為拳命名,大師則答曰:「你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詠春拳之名正式誕生了。 祖師及後下嫁梁博仇,其後更隨其夫返粵,並將其武技傳與博仇,因此其夫盡得詠春之所傳。此為詠春拳之第二傳,時在嘉慶末年。博仇因與紅船中人友好,並常與其友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飲酒論技,博仇更將詠春拳與華寶等人交換紅船之名技六點半棍。及後更與華寶等人隨紅船漂流,在此期間,他們日夕鑽研,苦心練習,不兩年已盡得其秘奧了。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可稱之為詠春拳派之第三傳。少林六點半棍更為習詠春拳者必修兵器之始也。 筆者註:1994年那套電影比較特別的應該算是甄子丹第一套與詠春結緣的開始。而2010年那套電影惠英紅飾演五枚大師,她為了演好角色而苦練詠春。   2  架構詠春拳的系統——梁贊 相關電影: 《敗家仔》(1981年作品,林正英、元彪、洪金寶主演) 這一套背景設定在梁贊學技於黃華寶及梁二娣這一時段。梁贊原籍山縣古勞,只是世居佛山而矣。贊先生醫術精湛,並經營草藥店杏濟堂於快子市清雲街。他交遊廣闊,故人緣甚佳。贊先生性好武技,涉獵甚廣,但並未令其滿意,自隨華寶習詠春以後,他即感到詠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無一不是上乘之法;再憑其天資聰穎、苦心鑽研,使詠春拳能於晚清期間在嶺南一帶聲名大著。然而,贊先生因店務纏身,未能廣授徒眾,所以並未令詠春拳盛極一時。但能得其真傳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壁外,僅陳華順公一人而矣。 筆者註:這套電影呈現出多種詠春拳技和口訣,乃不可多得的寫實詠春電影,故大部份學詠春拳的人也把此片視為必看的經典之作。其後多套電視劇也以此為背景:《佛山贊先生》(1981)、《佛山贊師父》(2005)、《詠春》(2007),知名作家我是山人亦有著作小說《佛山贊先生》。   3  梁贊的傳承者——陳華順與梁璧 相關電影: 《贊先生與找錢華》(1978年作品,梁家仁、洪金寶主演) …

俞大猷《劍經》

劉國雄教練 《劍經》的著者為明代(1368-1644)另一位抗倭禦虜的名將俞大猷(1503-1579),他與戚繼光(1528-1588)[1]齊名,並稱為「俞龍戚虎」。他不但是個軍事名將,更是武術名家,他於嘉靖三十五年(1557)間寫下了《劍經》這本書。它集結了俞大猷半生的習武心得與練兵經驗而成。書名以劍為名,但傳授的卻是棍術,因他認為「若能棍,則各利器之法,從此得矣」。按照書內序言記述,以他多年來對「荊楚長劍」的研究,棍是歷史最悠久的武器,江湖中稱棍為「百兵之祖」,是各種武器的基礎,棍法亦是世上最簡單實用的兵器,也是最能夠實證出兵法的思想,故此他寫下這本書,就是希望後人能從個人一身的棍術鍛煉當中,體會到兵法的真諦及領悟到治世之方法。俞大猷從個人一身的棍法、身法開展,推衍至五人、十人,乃至軍隊作戰的布陣原則,使得此書不但是中國武術史上罕見的瑰寶,更是兵法家眼中見解獨到的「兵書」,故此後世的武者如要研習棍法,基本上都無法完全忽視這部書。 在《劍經》的開首載有三條總歌訣,內容包括了用力技巧及位置轉換等:第一條為「中直八剛十二柔,上剃下滾分左右;打殺高低左右接,手動足進參互就」;第二條為「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後。彼忙我靜待,知拍任君鬥」;第三條「陰陽要轉,兩手要直;前腳要曲,後腳要直。一打一揭,遍身著力;步步進前 ,天下無敵」。而最為人傳頌並在書內論及最多的,乃其中的第二條。「知拍任君鬥」一句的「拍」原指歌曲中的節拍、節奏,這裏引伸為交手時攻防的最佳時機,即對手第一次攻擊基本結束而第二次攻擊尚未開始的空檔,也就是對手在「舊力略過,新力未發」之時。故所謂「知拍」,就是指知道和掌握了對方交手時攻防的最佳時機。所以欲要「知拍」,則必須要静待而忌忙亂,保持心境澄明,待對方節奏錯亂的一刻,加以破壞其進攻,這樣方能克敵制勝。 《劍經》包含了兩大內容,一是具體的棍術技巧,二是戰略思想。在棍術技巧方面,俞大猷詳細列明了各種常見的對敵狀態,以及相應的拆招方略。例如敵方若起手高攔,自己便要盡快向前進攻,棒打對方胸部。如果對方用棍下扎,我方則要移步擊其棍尾,令對方手忙腳亂。整個過程,不僅牽涉力量、速度、距離等武術基本技巧,還考驗武者的智謀和心態。而俞大猷本人最重視的,則為「時機」,即是之前所說的「知拍」,這亦是《劍經》的核心戰略思想。 《劍經》在搏擊節奏方面的研究,對後世武術界可謂影響甚大。只因在當時流行的武術著作中,大多都比較重視力量和招式的運用,很少會將某種戰略思想貫通全書。而講究時機做法,亦為「以柔制剛」等理論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即之前所提的乘他「舊力略過,新力未發」八字。這點無疑有助了後世內家拳的發展,尤其是著重截擊及卸力的拳法。 【延伸資訊】:有一部電影名為《蕩寇風雲》,由洪金寶飾演俞大猷、趙文卓飾演戚繼光,講述他們共同抗倭的歷史戰爭,其中與本文相關重點是他們以長、短棍來作比拼的情節。[2] [1]   戚繼光為中國明朝軍事家,是《紀效新書》的著者,相關介紹請另參看〈戚繼光《紀效新書》〉,《止戈》,第112期(2021年8月),頁19-23,https://hkucmaaa.org.hk/2021/09/01/chigou112-2。 [2]  「【蕩寇風雲】 第三段,兩位將軍切磋棍法,趙文卓,洪金寶」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zHIB_9eyE,最後更新日期:2020年6月28日,最後登入日期:2021年10月16日。   參考書目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70518,最後更新日期:2017年4月16日,最後登入日期:2021年10月16日。 武備志編輯團隊:〈知拍任君鬥——《劍經》〉,「香港01」網站:https:// hk01.com/武備志/105786/ 知拍任君鬥-劍經,最後更新日期:2019年3月4日,最後登入日期:2021年10月16日。 節錄自 劉國雄:〈俞大猷《劍經》〉,《止戈》,第113期(2021年12月),頁12-14。